歐洲時報本篇文章2390字,讀完約6分鐘
約成立于1949年,旨在應對戰后共產主義擴張的威脅,當時蘇聯試圖擴大其在歐洲的影響力。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區域防御聯盟。
傳統上,它表示其總體目標是通過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與福祉”來“維護其成員的自由,共同遺產和文明”。
成員同意,對一個人的武裝攻擊應被視為對所有人的攻擊,并且他們將相互幫助。
該組織最初由12個國家組成,后來擴展到1952年的希臘和土耳其以及1955年的西德。但是,到現在,該聯盟在軍事上一直由美國主導。
蘇聯在1955年建立了一個反華沙聯盟,稱為《華沙條約》,該聯盟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解散。
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波蘭成為1999年第一個獲得北約成員資格的前華沙公約國家。
下一步的歷史性舉措是在2004年,蘇聯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直到1991年瓦解,在華盛頓舉行的儀式上,北約成員也與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一道受到歡迎。
黑山共和國于2017年成為北約的最新成員。
北約為什么成立?
北約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焦慮氣氛中,主要是為了阻止蘇聯向歐洲擴張。因此,1991年蘇聯解體以及隨后的《華沙條約》(Warsaw Pact)滅亡,使北約無明顯目的。
自那時以來,北約一直以其防御作用為“區域外”活動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辯護-認為歐洲任何地區的動蕩都會對其成員國構成威脅。
因此,在聯合國的授權下,它在1995年底組建了第一支多國執行部隊(Ifor),以執行波斯尼亞和平協定的軍事方面。
1999年,聯盟發動了為期11周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將塞族部隊趕出科索沃。這次罷工是北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北約第一次未經聯合國批準就對一個主權國家使用武力。北約維持和平部隊仍留在科索沃,盡管到2012年已從16 000人減至大約6 000人。
北約于2003年首次在歐洲以外地區開展業務,當時它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周邊地區接管了聯合國授權的維和部隊的戰略指揮。
蘇聯解體后發生了什么?
1991年蘇聯解體后,北約采取了一系列步驟,旨在與以前的華沙公約國家,特別是與俄羅斯建立新的關系,這對聯盟向東擴張的計劃深表懷疑。
1994年,北約以和平伙伴關系方案的形式向前華沙條約組織成員提供了有限的協會,使他們能夠參加信息共享,聯合演習和維持和平行動。
但這似乎只是在證實俄羅斯擔心北約對其安全構成威脅。
北約-俄羅斯常設聯合委員會成立于1997年5月,旨在使俄羅斯在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上起協商作用。在給莫斯科一個聲音的同時,卻很少有人感到它真的在聽。
1999年,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波蘭成為第一個加入北約的前蘇聯集團國家,使聯盟的邊界距離俄羅斯邊境更近了400英里,俄羅斯的擔憂加劇了。
9/11攻擊的后果
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目標的襲擊是北約的關鍵時刻。即使秘書長喬治·羅伯遜(George Robertson)迅速援引北約《憲法》第五條宣布對一個成員的襲擊即對所有人的襲擊,美國也沒有將同盟納入隨后的國際軍事運動。
襲擊發生后,俄羅斯的支持反應被證明是與莫斯科關系解凍的催化劑。2002年5月同意成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該機構賦予俄羅斯與北約國家在反恐和其他安全威脅政策決策方面的同等作用。
但是,與俄羅斯的關系仍然困難。俄羅斯對2004年初北約的擴張使聯盟陷入邊界感到不滿。在2008年8月短暫的俄格戰爭之后,北約宣布將暫停合作,直到莫斯科將其所有部隊撤出格魯吉亞為止,兩國關系出現了明顯惡化。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2009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后,兩國關系得到改善,北約(Nato)在2009年3月宣布將恢復與俄羅斯的高層接觸。
但是,在2014年,俄羅斯將克里米亞從烏克蘭吞并并被指控支持烏克蘭東部的分離主義叛軍時,兩國關系惡化。這些事態發展似乎給北約帶來了新的意義,北約被某些人稱為冷戰遺物。
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說,烏克蘭危機“使我們想起了北約的重要性。鑒于俄羅斯如何利用武力改變歐洲邊界,集體防御的思想變得更加重要。”
它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德國,法國和美國之間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方面的爭端是北約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之一。盡管大多數成員國都參與了聯盟的入侵,但聯盟本身并未發揮任何作用。后來它協助訓練了伊拉克安全部隊。
此后,北約為自己塑造了一個新角色。作為對全球恐怖主義威脅的日益認識的一部分,該組織于2003年指揮了阿富汗國際維持和平部隊,并組建了一支9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以便迅速部署到世界各地的困境地區。
但是,許多北約政府不愿為阿富汗特派團提供增援,這引起了人們對該聯盟維持這種大規模行動能力的質疑。
在2010年11月于里斯本舉行的一次重要峰會上,聯盟采納了新的“戰略概念”或使命宣言,承諾削減成本,同時優先防御網絡攻擊等新出現的威脅。
北約盟國還同意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以覆蓋其歐洲成員的所有領土,以補充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計劃。
并已達成協議,爭取由阿富汗控制內部安全,該協議將于2011年7月開始,并計劃在2014年底前完全控制阿富汗。
2011年3月在利比亞實施禁飛區,給聯盟帶來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盡管英國和美國等國家渴望北約在領導該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一些阿拉伯國家政府最初對北約的指揮前景感到不安。
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歧和混亂之后,北約同意承擔執行禁飛區的責任,這對十月份擊敗卡扎菲的親軍來說至關重要。
自上任以來,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一直批評北約。
他再三抱怨歐洲的北約成員在同盟上的支出不足。10月,他在未咨詢北約歐洲成員的情況下將部隊撤出敘利亞北部。
在北約成立70周年前一個月的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將北約描述為“腦死了”。
他警告歐洲成員,他們不能再依靠美國來捍衛聯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