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本篇文章8199字,讀完約20分鐘
中國郭文偉
【藝術簡介】
郭文偉,1939年生于中國河南省許昌縣,焦墨海洋畫開拓者,中國海洋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畫派研究分會副會長、新加坡南洋畫院和北京獅城南洋畫院副院長、海洋畫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楹聯書畫院院士、天津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原書畫院和天津海天書畫院藝術顧問、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等多單位客座教授,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專員,并在天津嘉翰畫院、天津長城書畫院、天津海天書畫院、天津畫訊俱樂部、天津洪喆文化書畫院兼職?,F為天津市美術家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文聯美術家協會、中國交通書畫協會, 中國海洋畫家協會、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畫派研究分會、天津市書畫藝術研究會、天津山水畫研究會、天津市楹聯學會、中國測繪學會、中國航海學會等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級高工。作品參加數十項國內外書畫大賽,榮獲特等獎、金、銀、銅等各種獎40多項,主要代表作有《海防之歌》《驚濤裂岸》《天鯨耀中華》《抗疫之心聲》《時代心聲》《銀鏈系翠》《野山秋雨后》《海為龍世界》《幽邃》等。
海為龍世界(123x58cm)
師承天津美術學院焦俊華教授,并受到天津、北京多位名家指導。主攻焦墨山水畫和中國海洋畫及其理論研究,堅持挖掘中國畫的科學含量,填補了中國畫藝術理論研究的多項空白。作品及學術研究成果在《中國書畫報》《國畫家》等十多家藝術報刊和數十家藝術網站發表或報道。曾榮獲3項“藝術理論創新獎”、“建國70周年當代中國山水畫家終身成就獎”、“海峽兩岸藝術交流貢獻獎”;出版有《郭文偉山水畫集》《郭文偉海洋畫藝術》等。被中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中國文聯書畫交流中心、河南省中國畫院和臺灣美術家協會、天津市文化局和總工會等分別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天津市職工藝術家”和“十大抗疫先鋒藝術家”等稱號。
大國重器譽滿五洲(138x69cm)
關于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的研究及其學術價值
中國郭文偉
隨著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多維空間及虛擬現實技術、全方位攝影、人體科學及數字藝術等高端自然科學與哲學、美學、人文、思想、道德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對繪畫技法和藝術理論的影響,正在導致繪畫藝術的突破性變化,過去未被認識的繪畫原理和美學規律,都將會被逐一解密。
筆者充分考慮到20世紀至今100多年來,關于“中國畫科學不科學問題”討論的客觀事實,結合當今中國畫走向世界新形勢的需要,這里把“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的研究”作為中外畫壇都好接受的較為客觀的研究課題,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拓展中國畫科學含量研究領域,批駁西方某些學者關于“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揭示中國畫固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內涵和多學科交叉、天人合一的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實質上,中國畫自產生之日起,其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合就客觀存在了,只是沒有冠以“科學”的術語(名詞)而已。
本課題的研究,就是要用中國畫的綜合科學理念——“格致”理法,把中國畫及其經典畫論中固有的科學含量挖掘、提煉出來,彌補20世紀被忽略的科學解讀中國畫經典“格致”理法的空白。把挖掘中國畫科學含量提升到為中國畫的綜合科學優勢驗明正身的高度;而不是以自然科學詆毀和削弱中國畫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美學、人文、道德、思想、情趣、儒釋道、美育文化等)因素的主導作用;不是以科學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視覺寫實理念取代意象思維的寫意傳統理法;更不是否定中國畫理論寶典。恰恰相反,正是要用自然科學和當代通俗語言術語,解讀中國畫意象思維和寫意過程的科學原理和規律,特別是要把古文、文言文的畫學理論所蘊涵的自然科學含量挖掘提煉出來,加強對中國畫技法原理、規律、經驗的總結,用通俗易懂的綜合科學語言給予解釋,證明中國歷代畫家所具有的科學素養,解讀中國畫的綜合科學優勢。
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也不是要詆毀西畫寫實的色彩觀、光影與焦點透視的視覺造型理念。而是要用中國畫的綜合科學理念解讀中西繪畫異同的科學道理和內在科學聯系及規律,向外國朋友解讀中國畫的創作理念、工序及其載體、工具、材料之間的科學關聯性及其綜合科學優勢,進而以豐富的中國畫科學含量的事實,批駁西方某些學者所謂“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提高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之林的科學地位,把中國畫融入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體系之中,提高國人文化自信和對中國畫的自豪感,促進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推動中國畫走向世界,使中國畫在世界各國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人類。這正是研究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滄海頌(焦墨69x138cm)
一、中國畫綜合科學含量的隱沒性
根據筆者研究,中國畫的科學性與西畫相比,各有千秋,而且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畫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導的綜合科學的產物,人文社會科學含量與自然科學含量是中國畫母體的兩大科學支撐。用綜合科學理念來解讀中國畫,我們可以說:“中國畫無處不科學”。就一幅中國畫而言,畫家只是完成了中國畫生命體中的一道工序。其他由自然科學所主導的工具(如毛筆、硯臺、毛氈等)、載體及材料(宣紙、絹帛及其制品、墨、彩、礬、水及有關漬潤劑等)和裝裱等等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序,只不過由人文社會科學所主導的、在畫面載體上的創作,能夠顯現于最后的畫面上,而自然科學的作用卻隱匿于創作過程及畫面之外。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學東漸,在某些西方學者說“中國畫不科學”之時,由于中國學者尚無充分的理論和思想準備,當時僅采用“中國畫講哲學,不講科學”的含糊詞語,予以應對,沒有從正面反駁。不少文章都只強調了中國畫作品的哲學、美學、人文、道德、情思的意象表達(寫意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層面);而忽視了隱含于創作過程中的筆墨理法的自然科學原理,忽略了其他工序及最后裝裱的美術貢獻(自然科學層面)。這些文章,客觀上迎合了西方學者所謂“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損害了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之林的科學地位。究其原因,都是沒有吃透中國畫理論中的科學內涵,致使“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泛濫于國內外。隨著中國畫理論研究的深化和對科學與藝術關系的科學解讀,現在已具備了徹底批駁這一偏見的理論基礎和事實證據。
海防之歌(焦墨 96x180cm)
二、中國畫整體的綜合科學內涵
這里首先要引入一個“中國畫整體”概念,即由中國畫作品的載體、工具、墨彩顏料、創作構思、創作技法、畫面成圖及其提升藝術效果的裝裱等一整套綜合科技成果的有機搭配,構成了中國畫的整體。我們研究中國畫的科學含量,就應當從這一整體概念出發,挖掘其各個工序、各環節的科學含量及其之間的綜合科學聯系,為中國畫整體的科學性驗明正身。因篇幅所限,這里僅側重從中國畫整體意義上,對其各工序的綜合科學含量及其綜合關聯性作以必要解讀。
1、中國畫載體(宣紙)的科學優勢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科學發明之一,也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中國畫載體——宣紙則更是其寶中之寶。其質地的柔韌性、折疊性、濕染性、艱澀性、膠著性、吸墨(水)性和久存性,使它成為承載中國畫筆觸、墨彩意象、意境和藝術精神的、千年常存不變質的世界上最科學的書畫載體。我們的祖先選擇白色作為宣紙的本色,其設計思路更是科學絕妙。不但能使畫家駕馭毛筆在其上“運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彩而產生墨、彩多變的色象變化,而且能夠使畫家利用宣紙的白色,自由自在的、在其上駕馭承載虛、實意象的科學元素——“留白”(自郭文偉的《焦墨海洋畫留白的雙重功能》),高效率的創造出氣韻生動的萬千氣象,使畫面具有豐富的筆墨趣味性。這也比西畫用油彩顏料在油畫布上的涂白,省去了大量的顏料和創作時間,這就是中國宣紙具有的綜合科學優勢。即使選用絹帛或其他特制載體取代宣紙,它也必定是經過相應的科學加工的產物。
亨通萬里(焦墨69x138cm)
2、墨彩與宣紙、工具的科學關聯性
中國畫墨彩的濃淡變化與中國畫意象元素“留白”共同主宰著畫面意境的生命活力和氣韻,這是中國畫最科學的意象要素。從三千多年前中國西周的邢夷制墨,到歷代的墨塊和今天譽滿全球的中國墨汁,其科學性、制造工藝和種類的多樣性,以及與宣紙、毛筆、氈子和水的搭配關系的創思,更是中國畫自然科學含量的重要體現。中國繪畫工具之首的毛筆,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商代發明之時,就注定了它的應用功能只有在運動狀態下才能發揮,而且毛筆各部位所含墨、彩的不均勻程度和筆毫在載體(宣紙)上的運行姿態及著紙力度的受控性及其對墨、彩濃淡變化的主宰作用,決定了它在中國畫創作中的綜合科學價值。具體講,畫面上任何意象、意境,完全是由畫家在其主觀思維意識的支配下,以多種筆法駕馭蘸有墨、彩之筆,在著紙施墨、施彩運動狀態下所形成,即使畫面上的一個苔點也都是如此。
至于書畫氈和硯臺與中國畫創作的緣分,雖然科技含量不太高,但其也是中國畫獨具物理和哲學、美學的科學內涵的創作工具。毛筆在宣紙上動態運墨(彩)、氈子對宣紙托浮作用,氈子通過宣紙對筆毫的著紙力度的反抗性以及人體生理主觀意識支配作用的同步有機結合,是中國畫創作技法的決定性環節;其所形成的一整套筆法、墨法是中國畫筆法的永動屬性,形成了中國畫書法運筆的綜合科學規律。其中筆法的永動屬性是其繪畫功能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梢哉f中國畫創作技法的科學規律都是含墨彩之筆在宣紙上的運動所形成。它是由中國畫的墨、彩、水、宣紙(絹帛)、毛筆、毛氈及施墨的筆法等一系列具有較多科技含量的繪畫要素的有機結合所產生的。
激情(69x69cm)
三、中國畫創作過程中的綜合科學觀
畫家在宣紙上的創作是中國畫生成的倒數第二道工序,這與中國書法一樣,是取決于文化修養和技法熟練程度的藝術創造工作。因為它與人體中樞神經的習慣記憶功能有關,與創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和意象思維主導的肢體活動有關,所以,畫家持續不斷的創作基本功訓練,是維持和提高創作水平的肢體保證。
中國畫的創作工序是綜合運用中國畫所有科學含量的中樞處理環節。這個環節實際上就是人體科學載體——心、身、腦在中國畫技法、理論、知識、情感支配下,駕馭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化積淀和自然科學的肢體記憶經驗,進行中國畫藝術品生產的多學科交叉應用過程。
驚濤裂岸(焦墨96x180cm)
1、人文社會科學在中國畫創作和欣賞中的主導地位
中國畫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積累及其在創作中的主導性作用是中國畫產生發展的生命支撐。
中國畫自古就是我們的祖先根據自然和人文的客觀聯系,總結發明出的具有記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具象與抽象、自然與人文、天人合一有機結合的綜合科學生命體——科學與藝術的組合體。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彩陶、紋飾和巖畫及后來的漢畫等都融入了當時人類最前衛的本土科技成果,如彩陶的載體、顏料、工具及繪畫技法都反映出當時繪畫的多學科交叉應用的綜合性。從傳統意義上講,當時作為人文社會科學載體的中國“周易”“老莊”的“陰陽”變化之道,就是中國畫最早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寫意筆墨內涵的根基?,F在看來,這一根基就是中國繪畫綜合科學理念領先優勢的核心。
實踐證明,隨著人們對多維時空概念及人體科學認識的提高,具有綜合科學素養的世界超級學者,都很重視中國“周易”的科學啟迪性價值。例如近現代世界知名大科學家和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狄拉克(英國)、玻爾(丹麥)、海森伯(德國)、湯川秀樹(日本)、普利高津(比利時)、卡普拉(美國)、李政道(美籍華人)與楊振寧(中國) 和許多世界大師級學者等都說:他們的成就都是受《周易》“老莊”綜合科學理論的啟發而成功的(見申斌的《周易》的大科學觀)?!吨芤住?ldquo;老莊”是人類綜合科學的經典,它是“陰陽”“太極”“有無”之道所主宰的中國畫意象、意境、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與大千世界自然變化規律(科學)融為一體的創作技法(技術)制勝的主導性科學法寶,是天人合一的科學與藝術生命所在。
對意象思維的中國畫創作,全靠畫家的意愿和思想感情所主宰。意愿與思想感情恰恰都是人文社會科學與人體科學(意識)交合的體現。中國畫創作與自然科學技術支撐作用的具體發揮,都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的主導。
中國畫的哲學、美學、儒釋道、道德、“比德說”等理論、學說、經驗與人體科學的交合,構成了中國畫最完整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其一座座理論豐碑高如五岳,一卷卷研究成果多如汪洋。其創作層面的意象思維和寫生理數相融合的主觀創造,為中國畫寫意文化筑起了參天大廈。這些都是中國畫“綜合科學”主導因素的絕對優勢,所以中國畫是世界繪畫領域中,人文社會科學因素最豐富的畫種。這已是國內外學者所公認,并有大量文章作了論述,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幽邃( 69x69cm )
2、自然科學是整體的中國畫生成過程的技術支撐
如前所說,具有自然科學含量的文房四寶、顏料、毛氈的生產,當屬中國畫藝術品生產的前幾道工序,沒有這些工序的科學含量就不會有畫家創作的成功。在這一過程中,書畫氈及其與宣紙、墨、水及毛筆的科學關聯性;氈子對宣紙的托浮作用和對筆毫的著紙壓力的反抗性,以及毛氈的托墨、托水性,都是它們之間的自然科學的關聯性的體現,都是毛筆運墨、施墨質量保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細節,毛筆的各種筆法都是在氈子對宣紙及筆毫的反作用下實現的。這就是中國畫固有的科學性及其筆墨技法科學原理所在。至于水與墨、彩的緣分及其在中國畫創作中的作用,更加神奇微妙。創作過程的施墨施彩,始終離不開水的作用,它是中國畫意象和氣韻的接生婆,即便是純焦墨畫創作,也離不開它的溶膠、固墨、對焦墨意象和氣韻助生的決定性科技支撐。還有最后一道工序——中國畫裝裱,這也是自然科技的支撐。常言道:“三分畫七分裱”,可見其對作品最后藝術效果的顯現作用的重要。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把中國畫的各個工序的科學含量關聯起來看,就會發現中國畫是多么科學。中國畫不論是科學含量、繪畫速度、工具材料、成本等經濟效益,還是畫面的哲學、美學、德育、美育等社會效益,比起西畫,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畫的這些科學含量應當是中外畫家都最容易理解的。然而,在西方某些理論家所謂“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影響下,有部分中外畫家、理論家至今未能認識這些科學內涵,硬把中國畫創作的技法原理和筆法、墨法規律與中國畫作品的整體科學性割裂開來,把中國畫理論與創作技法的科學規律割裂開來,造成了近代中國美術史及世界美術史對中國畫認識的缺失和誤導。
野山秋雨后(138x69cm)
四、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研究與中國畫走向世界的關系
如前所述,中國畫是目前世界最具綜合科學內涵的畫種。用綜合科學理念挖掘中國畫筆墨理法的科學規律,振興筆墨的科學精神,盡快提高國人對中國畫筆墨綜合科學優勢的自豪感,向世界各國宣傳、解讀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及其先進性,是我們的神圣職責?!秶嫾摇贰吨袊鴷媹蟆贰堆挪囆g網》等幾十個媒體近年來支持、并推介筆者的《論散點透視的科學性》《寫意畫有無“科學”含量》《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論郭熙“三遠法”的科學內涵》《對張彥遠筆墨理法的科學解讀》《論韓拙“三遠”的超時代意義》《中國山水畫留白的意象性及科學含量》《中國畫走向世界新的突破口》《中國畫光影的綜合科學優勢》(國際互聯網均可查閱)等代表性文章,都是對挖掘中國畫科學含量前衛性的給力之舉。筆者的這些文章,只是初步揭示了中國畫散點透視及寫意過程、中國畫筆墨理法、中國畫意境和留白的雙重功能、中國畫光影的多光源性、意象性、隨意性以及與散點透視虛擬性原理的契合性等綜合 科學含量。只是拋磚引玉,大量的研究工作,還需要喚起同道們對中國畫科學含量的共同挖掘和深入研究。筆者認為,對中國畫整體科學含量的研究,則是促進中國畫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理論保證。其中,提高對中國畫及其工具等標志性中國文化元素、中國書法、中國古典美學、老莊哲學與中國畫走向世界的關系的認識,完善其綜合科學理論體系,恰恰又是這項基礎理論工作的重要一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畫走向世界的問題,仍然是中國畫壇討論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認為中國畫走向世界應當是指能使中國畫成為世界各國廣為傳承、發展的畫種的系統工程。傳承、發揚光大是中國畫走向世界的宗旨,是本,是目的。一切交流活動都是為互通有無、相互傳承服務,中國畫國際交流也不例外。就像一帶一路那樣、是互利共贏的文化傳承系統工程,而不是單指狹隘的中國畫作品或部分畫家走向世界市場的作品輸出行為。更不是,也不可能獨占國際市場。目前的一些所謂“走向世界”的國際一過性中國畫展覽, 不宣傳技法規律、科學原理、精神內涵和落地傳承的可行性交流活動,只能起到對作品的介紹、欣賞、友誼、交易、收藏和啟發作用,是不能有效的使中國畫在異國他鄉真正落地生根、傳承、發展的。因為中國畫作品只是中國畫走向世界的頭面形象。它只是中國畫創作的一道工序的成果,不是中國畫的全部。中國哲學、美學、人文精神和中國的文房四寶及其相關文化產品、物質媒介的有機結合,是其作品的文化和科技支撐,而中國畫藝術理論及其綜合科學內涵則是其頭面形象及其文化支撐的血脈和靈魂,是中國畫構成和精神氣質的“道白”。中國畫的作者及其理論家則是隱身于中國畫作品及其藝術理論著作背后的靈魂工程師。尤其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中國畫藝術理論的研究者們,不顧個人經濟利益,進行執著探索和研究,實屬為中國畫發展和走向世界開路的志愿者和無私奉獻者。我們應當發揚這種精神,把中國畫走向世界當成中華民族惠及人類的文化傳承之舉。
中華魂(焦墨69x138cm)
鑒于此,筆者認為堅定文化自信,用當代綜合科學理念來宣傳中國畫及其傳統畫學理論的科學含量,確認其在國際藝術史上的先進地位,衡定其在當代綜合科學范疇內的權重價值,在世界范圍內,配合中國畫展覽和各種國際文化交流,利用各種形式傳播和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的核心價值觀,乃是批駁“中國畫不科學”的繆談、提高中國畫科學地位、開創國際繪畫交流新天地和促進中國畫走向世界的當務之急。
考慮到當今科學的發展和綜合科學理念的包容性,筆者認為中國畫要想大跨度順利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必須從突破對中國畫科學含量的認識這一薄弱環節入手。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用綜合科學理念研究、挖掘和總結中國畫固有的綜合科學含量,潛心梳理中國畫“格致”理法的科學規律,將豐富的至今仍在廣泛應用的古典畫論和技法規律提煉為世界各國讀得懂的畫學語言,以各級政府、美術家協會、文化產業、基層藝術團體和畫家相結合的綜合科學行為模式廣泛宣傳于世界,把解讀中國畫的綜合科學內涵,作為中國畫國際交流、宣傳、展覽、銷售和辦學活動的精神主旨引領。梳理和充實中國畫技法、理論規律,改進、完善中國畫教學內容,將其綜合科學規律納入中國畫教材,這樣才能讓各國人民知道中國畫的綜合科學內涵及其筆墨、造型、光影、色象、意象思維的科學規律,讓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畫看得懂、知其理、生其趣、感其心、學得會、得其益,并能傳其后;徹底掃清他們認識上的障礙,消除西方所謂“中國畫不科學”的偏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中國畫家在國際交流中被動、尷尬局面的發生,并能調動各國學習、引進、發展中國畫藝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這將是拉近中國畫與各國人民之間的距離、加速其走向世界的新的突破口。
為此,我們既要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舉辦畫展、理論研討會、講學、交流,請進來,走出去,把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技法規律及綜合科學理念與各國繪畫相聯通,作為百年大計長期堅持;更需要乘“一帶一路”和“孔子學院”的“東風”,開通中外共興、共贏、更加廣闊的“中國畫國際交流通道”,把與中國畫的綜合科學理念、中國畫技法規律、文房四寶、書畫氈和書畫裝裱技術設備相關的書法作品及基本知識隨中國畫國際交流活動,帶入各國展廳、課堂、交流會現場、交易市場,為中國畫走向世界提供輔助的物質和技術保證,進而帶動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國際市場,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同時還要把中國畫走向世界相關理論和綜合科學理念納入中學、美術高校教材,開通書畫傳承新渠道,建立中國畫綜合科學理論、技法智庫,培養適應國際教學環境的師資隊伍。逐步把這一國際繪畫交流通道推向五洲,把中國畫相關的文化產業推向世界。讓中國畫真正走向世界,落地生根,成為各國廣為傳承、發展的主要畫種。
總之,對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的研究,不但是完善中國畫理論體系、提高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之林的綜合科學地位,而且也是為中國畫走向世界吶喊開路的前衛之舉,這就是中國畫綜合科學理念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所在。